会员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我!       注册 | 忘记密码?
详细内容
精准施策,打好荒漠化防治攻坚战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日期:2023-06-16 点击率:460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指出,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等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荒漠化防治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长期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的一名科研人员,谈几点我对新时代做好荒漠化综合防治的认识。

       强化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这三大标志性战役的布设,是依据各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及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的,是当前防沙治沙工作最为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我国荒漠化区地域辽阔,从极端干旱的荒漠到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包括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和森林草原,类型多样,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区域之间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不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与路径也不尽相同。哪些区域适合歼灭战、哪些区域适合采用攻坚战和阻击战?需要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根据我国荒漠化石漠化实际情况,可将全国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划分为五大区域,针对各区不同特点,采取不同防治措施。风沙灾害综合防治区,主要采取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人工造林种草、兴修各种水利设施等综合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主要以流域为治理单元,采用林农水措施综合治理,恢复和增加植被;北方退化天然草原恢复治理区,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恢复草原生态平衡;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区,主要是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区,以封育保护为主要措施,恢复植被。

       理清林水关系,依水定林定草

       荒漠化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必须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产,使土地开发、生态保护等与流域水资源禀赋条件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但荒漠化区水分条件差,一些区域的生态工程虽然短期看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经过十几年后,一些林分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一些地方出现半死不活的“小老头树”、死树、病树。毋庸置疑,在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对自然禀赋考虑不足,致部分区域存在林草植被过密、自然禀赋难以为继的问题。

       荒漠化防治的约束性因素——核心要义是“水”。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紧缺,不仅限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面临土地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加的严峻趋势,加之全球变暖对水循环过程和生态需水规律的改变,西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会更加突出。据初步估计,西北地区2030年以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每年还将比现用水量新增80亿立方米,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无疑会成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

       如何牢固树立以水定林草的发展理念?个人认为,一是从理论上厘清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要弄清楚区域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等水资源的质与量,区域可用于生态建设的水资源数量、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环境容量、环境质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定布局、定产业;二是从理论上厘清区域不同植被耗水量。弄清楚区域主要植被生态需水特征,植被对土壤水的利用特性及其耗水阈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空间配置并确定合理的密度;三是根据区域具体实际进行林草资源配置——以水定绿、以水定产。首先,理清水资源消耗与生态建设、经济效益之间的权衡关系。探索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找出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权衡关系,给出区域生态建设的可用水量。其次,基于水资源约束的林草植被优化配置。基于区域可利用水量,坚持以水定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进行植被优化配置。

       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总书记说,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当前,各地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内生态系统正在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但成效并不稳固,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仍较为脆弱,特别是对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作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全新理念指引,是一个涉及学科融合、领域交叉的综合性课题,目前在系统治理的内在机理、规律认识等层面还没有破题。一是全要素研究不足。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单自然要素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从生命共同体整体出发开展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亟须将分散的自然要素研究成果融合为全要素的知识理论体系。二是对生态问题缺乏系统性诊断。现有各类规划方案通盘考虑系统之间的关系存在不足,难以做到问题导向。有些地区还存在忽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的现象。三是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和措施尚未形成。工程思维较重,造林种草还湿都强调人工修复措施,手段相对单一。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理论和实践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思维和要求出发,树立系统观念,深化理论研究。一是要把握好系统治理的节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分年度有序实施,既要有整体治理的全局性,也有要系统治理的长远性。二是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在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和相互影响关系、复合生态治理、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尽快破解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论与技术瓶颈。三是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理论体系。综合运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法、生态脆弱性和稳定性评价法等方法,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在此基础上开展分区、分类治理。

       加强智慧林草建设,提升荒漠化防治水平

       智慧林草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手段,形成林草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的林草业发展新模式。智慧林草建设,可促使荒漠生态系统中森林、草地等资源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被相互感知,随时提供能够被获取的数据和信息,改变以往“人为主体、林草资源为客体”的局面,实现林草客体主体化。智慧林草将林草资源高度整合和高效利用,使林草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让林草业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信息互融互通。

       如何在防治荒漠化和发展沙产业中应用智能技术,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农牧民收益,提升荒漠化防治科技水平,是推进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实现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卫星遥感、无人机、激光雷达和物联网感知等新技术为智慧林草尤其是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智能管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技术革新平台。

       卫星遥感作为一种对地观察技术,有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信息量大且周期短、成本较低、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点,成为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手段。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由于其具有飞行高度低、飞行控制简单、灵活高效、成像数据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逐渐成为生态数据获取的重要工具。卫星遥感可以和无人机遥感数据相互补充,结合地面激光雷达等地基遥感数据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物联网感知技术具有实时感知、快速响应、精确控制等特点。基于多源遥感平台和物联网感知的智能管控将实现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效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对现代林业信息的采集、处理,尤其对信息化、智能化应用相对滞后的荒漠化防治领域将带来巨大变革性改变,探索和利用这种基于多源遥感平台和物联网感知融合的智能管控技术将引领未来荒漠化防治发展的方向。

       治沙与产业结合,保障生态治理可持续

       防沙治沙在实现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的同时,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防沙治沙也促进了沙区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木材、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并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延长,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增加了沙区农民就业机会,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青海省提出“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沙产业发展思路,在德令哈、格尔木等地建设枸杞基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柴达木盆地枸杞种植面积达1.5万公顷,年产枸杞干果700万公斤,每年有1200多农户1万余人次从中受益,人均年增加收入200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50%。新疆林果业年创产值114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450元,其中库尔勒市和若羌县农民人均林果收入在4500元以上。沙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为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沙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富多样。沙区的林草、风光电等资源既是生态之基,也是财富之源。防沙治沙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承担起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富民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生态优先,实行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始终把改善沙区生态状况作为防沙治沙的首要任务,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增加群众收入。积极探寻沙区产业建设的新模式、新成果、新技术、新设备,包括沙区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养殖业技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沙生植物保健品、沙生珍贵药材、沙生食品、沙产业文化旅游、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互联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领域,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让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促进治沙兴林惠民。(冯益明)


评论内容: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
电 话:
电子邮箱: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我!
共有0 条记录,当前第1 页,共 0
联系电话:0371—56535249 传真:0371-56535248 QQ:823197100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信箱:ylyzb@163.com 投稿信箱:ylyzb@163.com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
Copyright © 2015 lawnchina.com 豫ICP备110043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