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目前本市29处公园、绿地已具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可起降直升机
记者日前探访了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宣武区万寿公园。只见公园的发电站房顶上擎着大块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一套太阳能独立供电设备,紧急情况下可保持独立供电3天左右。
公园西南侧的茶室广场和后山舞场是预留的应急棚宿区。大树的间距足够搭起十人帐篷,宽敞的广场很适宜空气流通和人群疏散。
公园内两处古币型的大理石花坛实际上是应急饮水台。
保障应急交通的停机坪设在园内中央,平时作为绿地景观,当灾难发生时,可作为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
此外,公园内还建立了语音、数据、图像三网合一的通讯系统,以及应急简易厕所、紧急医疗救助室、应急物资储备室等基础设施。
绿地兼具避难功能
园林专家表示:相对于城市高楼、桥梁等“硬件”环境而言,空间相对开阔的城市绿地、公园是具有避难防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居民可疏散到就近的空旷地带。由于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筑稀少、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临时生活住所,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地。
同时,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绿地也是天然的防护屏障,能有效减轻爆炸、燃烧产生的破坏、冲击,从而成为灾民紧急避难场所。在一些灾难如战争中,城市绿地还可以起到提供掩体、隐藏目标等作用。
总面积达495万平方米
2003年10月,本市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39个疏散区,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可为周围居民提供生命保障。此后,北京的防灾公园建设陆续展开。截至目前,本市已建成29处防灾公园或者绿地,总面积49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89万人紧急避难。
统计数据显示,本市现有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公顷,其中八个城区内公园共有140余处,市、区级大型体育场13处,还有学校操场等。按照本市目标,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开发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防灾公园。
编辑:中国草坪网